当前位置:首页>清淤工程

南漪湖清淤中标: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

2025-05-03 清淤工程 19

南漪湖清淤工程: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

南漪湖作为皖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,不仅是宣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,更是区域农业灌溉、防洪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。,近年来南漪湖面临水体富营养化、湖床淤积、岸线侵蚀等问题,威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。2024年以来,宣州区启动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,总投资5亿元,清淤面积达8.18平方公里,旨在通过系统性治理恢复湖泊生态功能。这一工程不仅是南漪湖水质改善的关键举措,更是探索淡水湖泊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。,清淤工程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,其背后涉及技术、管理、生态协同等多重挑战。本文将围绕清淤工程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,探讨其对南漪湖生态修复的深远意义。


一、清淤的必要性:水质恶化与生态退化的双重压力
问题背景:
南漪湖近年来水质持续下降,总磷浓度曾高达0.08毫克/升,超过Ⅲ类水标准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藻类暴发。,湖床淤积严重,导致湖泊容量减少,自净能力减弱。根据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章昌平的调研,南漪湖枯水期水位不足2米,湖岸线因风浪侵蚀后退,威胁周边农田灌溉和防洪安全。

清淤的生态价值:
1. 清除内源污染:湖底沉积物长期积累的氮、磷等污染物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因。清淤可减少内源污染释放,降低水体化学需氧量(COD)和氨氮浓度。
2. 恢复湖体容量:通过清淤扩容,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增强,缓解周边区域洪涝风险。
3. 促进生态恢复:减少淤积可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空间,重建水生生态系统,提升生物多样性。

数据支撑:
截至2024年9月,南漪湖宣州区断面水质已提升至Ⅲ类,总磷浓度降至0.04毫克/升,较2023年同期下降50%,印证了清淤工程的初步成效。


二、清淤工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
挑战一:疏浚料处理难题
清淤产生的大量底泥(约100万立方米)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二次污染。例如,部分疏浚料含有机质和重金属,需分类处置。

解决方案:
- 分级筛选技术:在临时堆场建设2套疏浚料筛选设施,将优质泥沙用于岸线护坡,劣质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(如填埋或资源化利用)。
- 环保措施:配套建设防尘网、污水处理系统,确保施工过程中不污染周边水体。

政策支持:
宣城市水利局通过《南漪湖湖泊保护暨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》,明确疏浚料的分区管控与资源化利用方向,推动工程合规实施。


挑战二:技术精度与生态影响平衡
清淤需精准控制深度与范围,避免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。例如,过度清淤可能扰动沉积物中的污染物,短期内加剧水体浑浊。

解决方案:
- 分阶段实施:采用“试验先行”模式,选取8.18平方公里试验区,评估不同清淤深度对水质和生态的影响。
- 生态监测:结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航和水质自动监测站,实时跟踪清淤区域的水动力变化与生态响应。

案例参考:
南姥咀西岸片区的生态清淤试验工程,通过动态调整清淤参数,成功将施工对水生植被的破坏率控制在5%以内。


三、清淤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效应
问题延伸:
清淤若仅作为单一工程,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。需结合湿地建设、污染源管控等措施,形成系统性治理。

协同策略:
1. 湿地净化系统:
- 在长溪河入湖口建设1270亩生态湿地(总投资1.1亿元),通过“塘—湿”工艺分级净化入湖水体。
- 旱季引入长溪河水经湿地沉淀、植物吸收后排放,雨季截流初期雨水,减少面源污染输入。
- 截至2025年4月,湿地工程进度达60%,预计2025年底完工,绿化率将达84%。

  1. 污染源管控:
  2. 对39个入湖口布设监测点,实时追踪高锰酸盐指数、氨氮等污染物浓度,锁定污染贡献源。
  3. 通过“河湖长制”加强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减少化肥、农药流失。

  4. 水位科学调控:

  5. 根据《南漪湖治理控制工程运用办法》,汛期严格遵循防洪调度,非汛期合理调控水位,平衡生态修复与航运需求。

成效数据:
2024年南漪湖主要入湖河流总磷浓度较2023年下降25%,印证了“清淤+湿地+监测”模式的有效性。


四、长效管理机制:从工程实施到生态治理
问题深化:
清淤工程的短期成效需转化为长期生态红利,依赖科学的监测与管理机制。

管理措施:
1. 空天地一体化监管:
- 集成卫星遥感、无人机航拍与水质自动监测站,构建实时数据平台,预警水质异常与岸线变化。
- 2024年新增5个预警监测站点,实现湖区及入湖河流全覆盖。

  1. 政策保障:
  2. 宣城市将南漪湖生态修复纳入《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,明确2025年前完成70%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,2027年全面达标。
  3. 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规范固体废物处理,减少二次污染风险。

  4. 公众参与:

  5. 开展“生态卫士”志愿者活动,监督沿岸排污行为。
  6. 结合湿地景观建设,发展生态旅游,提升居民环保意识。

五、展望: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样本
南漪湖清淤工程不仅是技术攻坚,更是生态治理理念的革新。通过“清淤扩容—湿地净化—智慧监测—政策协同”的闭环体系,南漪湖正从“问题湖泊”向“生态名片”转型。下一步需重点关:
- 科技赋能:探索AI预测模型,优化清淤与补水调度策略。
- 区域联动:与水阳江流域治理结合,形成跨区域生态网络。
- 可持续融资: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湿地运营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

南漪湖的清淤工程为我国淡水湖泊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。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,唯有以系统思维整合技术、政策与公众力量,方能实现“水清、岸绿、湖美”的目标。南漪湖的重生之路,既是生态治理的缩影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。